
《两山居笔记》/梁宋平/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/2025年4月
序
书名中所谓“两山”,指湖南长沙的两座山:岳麓山与谷山。
过去三十余年,从1990年我于海外回国工作始,共在两处居住,其一为岳麓山山麓的湖南师范大学上游村,其二为谷山山的悦禧山庄宁清园,后者也是我父母度过他们晚年的居所。两处居所都在山坡上,山上树林的清香,窗下开阔的视野,夜晚虫声唧唧清晨鸟鸣悠悠,使我常有某种“诗意地栖居”之感,以为是人生的一种幸运。本文集的文章基本是在上述两处居所写,其中某些文章的写作灵感和思路与两处山居清新雅静的环境有关联,这也就是本书书名中“两山居”的含义。
我至今未养成在电脑前完全用键盘写作的习惯,写文章时,最初都是把事端、思路、要点、感悟粗略地写在笔记本上,而后也是在笔记本上修改成基本完整的文章,只是在需要给人阅读或投寄发表时,才在电脑上编辑修订成电子版。故本书的文章最初都源于笔记,这次编辑本书时,有些文章是在笔记本上找到的多年前的讲话稿。
以上便是书名“两山居笔记”的由来。本文集的文章多属于杂文之类,“杂文”在中国《辞海》第六版被诠释为:随感式的杂体文章;内容无所不包,格式丰富多样,有杂感、杂谈、短评、随笔、札记等。同时我也以为,书中这些文章很难归属于某一主题,也无统一形式或风格,且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都有某种偶然性,也可谓杂。因而本书基本上可视为一本杂文集。
过去三十余年,我的职业是大学教师,主要工作是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”及相关课程,同时将很多时间用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工作并指导硕士生、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。我写科研论文以外的文章是偶尔为之,本书收集的三十余篇文章,在过去三十多年工作中平均而言也就大约每年一篇,我的主要写作是在我本人或与研究生合作完成的百余篇科研论文上(大部分发表在国际英文学术期刊)。我对自己的评价就是一位普通的大学教师,教学与科研上并没有什么非凡的成就。但以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历,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过不同于他人的思想的流淌。
每个人在生活中、工作中、学习中,在与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相处中,或在经历一些难忘的事情中,头脑中常出现某种感悟、联想,理念、情怀,或者灵感即流淌出各种思想,而且这些思想对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。而把某些思想付诸笔端,与他人交流是很多人内心的一种召唤。
亿万年进化中形成的人类社会性本能,使人类生来期望与他人交流,这也许是很多人写文章、写诗、写书,以及今天写微博、微信并想与他人分享的内在驱动力。从源头上说,此举并非为了功利或虚名,而是此种交流常使人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愉悦,而这种内在的情绪感受可能源自进化,从远古人类祖先始,相互交流有利于人类在生存竞争中胜出,因而进化使人类产生希望把自己的思想与感觉交流给周围人的天性。人类的很多社会性本能,其生物学基础关联到人类大脑中的奖赏系统,关联到多巴胺、血清素相关的神经回路,或许还能追踪到人类的 DNA。
从来文章之主体,不外乎记事、说理、抒情。本文集收集的文章,是过去若干年个人生活中,在从事教学与科研中、参与行政管理工作中,或经历某种境遇与事件时,作为一个普通人或教师的有感而思,有感而发。我头脑中流淌过的思想可能有独特性但肯定有局限性。从大学阶段始,我也未有过专门的中文写作训练,阅读十分有限;我的中文写作水平,自以为还停留在长郡中学读高中时的阶段。因此,本文集的文章我以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振聋发聩的思想,也没有行云流水的文采。如果说有所可肯定之处,仍是与每个人的唯一性有关。每个人将生活中的感受写成文字如同飞鸿踏雪留下的痕迹,人与人不尽相同。与我个人经历相关而产生的某时某刻的真实的情感与思想,不会与别人的完全重复其中的不同之处,或许对读者会带来某种启发与联想。
此外,熟悉和与我有过交往的人,包括我的亲人、同学、同事、学生和朋友,可能与文集中某篇文章提到的事情有所关联,或许会给他们带来某种记忆,抑或某种往事情感的共鸣,即此文集也许有一种以文会友的功效。朋友间以文会友是中国传统的君子之交。
最后,对于我这样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,今天与最后的终点间日子已很有限,编辑这本文集也自认为是对亲人和朋友的一种事先的告别。此说可能有点不合时宜,但确是事实,且我确想借此书向本文集中提到过的亲人、老师、同事、同学、学生、朋友以及所有有缘相交的人表达我此生内心的感谢。正是他们的存在促成了我平凡而又独特的人生,并使我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鲜活、生动、具体、带有情感的社会联系,这种联系融人我大脑中的意识,这也是我作为一个“人”的本质。此话背后的哲理正如马克思所言,“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,在其现实性上,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”。
本文集中表达的很多思想与观点,肯定有浅陋或不当之处希望阅读此书的朋友给予指正。
是为序。
2024年9月于谷山悦禧山庄


